辛翠玲:天皇退位 衝擊蔡政府

2016-08-22 761

日本天皇本月8日通過視頻表達了作為象徵天皇關於公務的想法,顯示出欲實現生前退位的強烈願望。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指出,走親美依日路線的民進黨政府,高度倚賴中日戰略衝突下的夾縫生存空間。如此,更當留意明仁退位一事的後續發展,以因應國際關係的變化。

日本天皇本月8日通過視頻表達了作為象徵天皇關於公務的想法,顯示出欲實現生前退位的強烈願望。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投書中國時報指出,走親美依日路線的民進黨政府,高度倚賴中日戰略衝突下的夾縫生存空間。如此,更當留意明仁退位一事的後續發展,以因應國際關係的變化。

文章全文如下:

日本明仁天皇於8日透過預錄談話,表達其因年事已高恐無力執行天皇公務之意。明仁雖無明確使用「退位」一詞,但談話中清楚表明「生前退位」的意願。此舉引發日本國內外諸多討論。

雖然日本戰後憲法明訂,天皇僅具象徵性地位,然而解析明仁生前退位說一事,卻有多層面的政治意義。

一、日本天皇制度的改革:表面觀之,此事涉及日本天皇制度改革,且並非新議。早在其父裕仁天皇生前,天皇因高齡而力有未逮的問題,即引起討論。天皇生前退位說,牽動祭祀、女性繼承等法統問題。再者,根據日本戰後憲法所制訂的皇室典範,除非修憲,否則天皇無生前退位制可言。天皇年邁欲退位,8成日本民眾亦表尊重與同情。然而明仁談話的時機點,卻又使得退位一事不僅是制度改革的技術面問題,也承載了高度的政治意涵。

二、憲政定位路線之爭:明仁是否欲藉生前退位訴求,傳遞任何政治訊息?高達9成以上的看法均認為,此事不單純;且幾乎不約而同地指出,天皇此舉乃欲牽制安倍政府軍事主義修憲路線的政治動作。

依戰後憲法不被賦予實權的日本天皇,是標準的和平主義者,主張反省日本在二戰中的侵略角色,反對日本重返軍國擴張。明仁在多次公開活動中清楚表達的立場,卻與正亟欲推動重返明治時期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安倍路線相抵觸。

各方認為,明仁一方面表明反對安倍路線,一方面也藉此拖延安倍蓄勢待發的修憲計畫。一般估計,一旦安倍必須處理天皇退位制度修訂,僅剩的兩年任期將使其無法完成原訂的修憲進度。

三、立憲君主的政治影響:明仁天皇是否真藉此牽制安倍?明仁與安倍兩人,對於日本究竟該堅持戰後和平憲法還是修改回帝國憲法,看法不一卻是事實。  立憲君主雖無實際掌政,但是其意向、言行對現實政局卻常有帶動風向、影響議題的可能。以英國為例,1980年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就曾透過各種公開活動演說,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其對首相柴契爾夫人諸多內政外交政策的不滿。雖然雙方均否認有齟齬,白金漢宮也極力撇清女王干政,但是「兩個最有權力的女人之爭」是當時媒體追逐的焦點,也是柴契爾政府後期聲望下跌的關鍵原因之一。

隨著明仁拋出生前退位訴求之後,輿論大量聚焦其與安倍的路線理念差異,其後將如何影響民意與議題,不可輕忽。

四、牽動亞太區域局勢:明仁天皇生前退位,對亞太周邊局勢發展的影響值得觀察。一則,倘若安倍修憲工程確實因此有變數,對於東亞地區近年來不斷升高的緊張局勢,不無緩解。二來,日本天皇常是日本政府用以傳遞和平的重要外交媒介。歷次中日關係的轉折,天皇外交有一定貢獻。中國大陸或對日本政府有疑慮,但卻願意接受日本天皇的誠意。明仁此次大動作,中共方面視為善意,也是緊繃的中日關係中,雙方重要的互動橋梁,中日關係改善的空間不能完全排除。

雖然天皇退位的政治效應才正要發酵,對於日本政治、亞太安全的長遠影響均待進一步觀察,然而,台灣身為區域戰略關係中的一員,當不得忽略東亞局勢的動態發展,瞬息萬變。尤其,走親美依日路線的民進黨政府,高度倚賴中日戰略衝突下的夾縫生存空間。如此,更當留意明仁退位一事的後續發展,以因應國際關係的變化。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辛翠玲》天皇退位 衝擊蔡政府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