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蔡英文祭出改革大旗

2017-04-20 6009

蔡英文當局能否以改革之名來為其各項施政與作為立威,甚至大幅減少來自反對者陣營的抵制與阻撓,從而實現強化其正當性的需求?恐怕還需要持續的觀察。但如果任何的施政與作為都不跳出政黨偏見,意識形態,或者選票考慮之桎梏,其結果恐怕都很難達其預期,只會加重臺灣社會的分歧。

陳先才/評論

由退休軍公教人員組成的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近日在臺灣立法機構周邊展開「夜宿圍城」運動,民眾甚至還一度步行移往民進黨中央黨部大樓進行抗議,希望傳達心聲,阻止民進黨立院黨團強化通過年金改革法案。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針對年金議題所引發的爭議與衝突,也一改之前置身事外之做法,親上火線,其整個談話可謂是軟硬兼施,特別是她強調現在是改革的最後關頭,絕對不放任以暴力方式來阻礙改革之進行,警方會嚴力查辦。事實上,儘管蔡英文就職上任以來尚不滿一年,但由於整體執政表現大不如預期,特別是各項施政與作為在臺灣社會引發了很大的情緒與反彈,臺灣社會各類抗爭事件呈現出此起彼伏、如火如荼之發展態勢。

然當蔡英文當局祭出改革大旗,並試圖以此來做為區分進步與保守的邊線時,或許將是未來臺灣政治與社會運動發展的重要關注點。未來會不會形塑這樣的社會氛圍,凡是當局所推動的法案與政策都會冠上改革之名號,以占領輿論市場的話語權與制高點,甚至所有的反對聲音都將被視為是「反改革」?

改革當然是好事。但為何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很多改革主張貌似合理,但卻遭到極大的阻力,其原因單單是遇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抵制那麼簡單?顯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任何改革雖然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如果改革完全走到了反面,改革初心不再,甚至成為了另類的政治清算,則改革則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以綠營重返執政後強力推進的兩項改革為例,無論是轉型正義還是年金改革議題,都面臨這樣的現實困境和挑戰。轉型正義這個概念好不好?聽起來當然不錯,公平正義是世人之追求,也是國際社會的普世價值。姑且先不說臺灣政治民主化已經開啟20多年,政黨輪替已達三次,綠營執政也是二進宮,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所謂的轉型正義自然很容易被推指為政治清算和政治鬥爭。其對彌合臺灣社會內部的政治紛爭非但沒有絲毫用處,反而只會加劇政爭和內耗。

對於蔡當局而言,改革固然重要,但思路才是決定出路之根本。臺灣實力與經濟發展從其頂峰開始走下坡路,並非今日,而已行之有年。其原因也較為複雜,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層面:國際層面與經濟全球化因素密切相關。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臺灣經濟始終未能成功實現轉型與升級;兩岸層面與臺灣社會內部的認同分歧有關係。臺灣社會對兩岸經貿整合的態度長期持保留態度,甚至排斥心理,尤其在政治思維掛帥的主導下,導致臺灣難以做出理性的公共政策,也沒有多少人真正去討論兩岸的經濟整合;島內層面與臺灣長期形成的政治社會生態結構密切相關,更是造成不少的內耗與折損。

蔡英文當局能否以改革之名來為其各項施政與作為立威,甚至大幅減少來自反對者陣營的抵制與阻撓,從而實現強化其正當性的需求?恐怕還需要持續的觀察。但如果任何的施政與作為都不跳出政黨偏見,意識形態,或者選票考慮之桎梏,其結果恐怕都很難達其預期,只會加重臺灣社會的分歧。

【圖片來源:中央社】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