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不會走還坐娃娃車 孩子喊痛要注意

2017-04-20 295

7歲男童不能走路,一直到5歲還坐娃娃車,初被診斷發展遲緩,詳細檢查才發現關節腫脹,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醫師說,家長應重視孩子喊痛,早診斷治療效果好。

中央社報導,7歲男童不能走路,一直到5歲還坐娃娃車,初被診斷發展遲緩,詳細檢查才發現關節腫脹,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醫師說,家長應重視孩子「喊痛」,早診斷治療效果好。

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可分為少關節型、多關節型及全身型等共7種類型。致病原因跟自體免疫發炎、多重基因遺傳、感染等因素有關。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今天分享個案,一名7歲小一男童在1歲7個月大時突然不能行走,靠娃娃車代步到5歲,一開始被視為發展遲緩治療,一直做復健。但上學時他又不能握筆,尤其早上起床「痛到不想走」,家長還以為是小孩不想上學找理由。

不過,經詳細診斷,這名孩子類風濕因子偏高,是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患者,膝蓋、腳踝、手腕、肩膀關節都腫脹發炎。如果遲不處理,關節會持續被破壞、變形,發展會更遲緩,若更嚴重,也可能導致身體其他器官發炎。

高羽璇表示,正常發展下,3歲以上孩子就有足夠能力清楚表達疼痛感受,如果孩子不斷抱怨關節疼痛、或有走路步伐不穩、跑步姿態歪斜,應先觀察是否為短暫的腳痠或身體不適。若這種現象持續長達1個月,則需考慮是否為關節炎問題,不要輕忽孩子「喊痛」。

至於年齡偏小的孩子不會喊痛,家長要更費心觀察。高羽璇說,曾有一名2歲孩子因走路怪怪來就診,當時右側髖關節已經突出,且有積水、腫脹現象。詢問家長才發現,孩子在8月大就有髖關節活動會發出聲音的問題,但一直不以為意。

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過去稱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台每年新增病例約為200多人。

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病童在早上易有晨僵現象,剛睡醒時關節間活動特別不順,但隨著起床後逐漸活動會慢慢改善不適現象,與運動後受傷卻需要更多的休息完全相反。

至於治療,高羽璇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會有較好的預後,讓孩子的關節不再惡化,並可減輕關節發炎的痛楚。治療至少要半年以上,但只要療程結束後續追蹤即可,不用終身服藥。
【圖片來源:中央社】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