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哩路 逾6成盼在家安寧

2017-11-07 1330

因國人深受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目前臺灣社會,尤其臺北市,多數子女不願意在長者面前談及死亡,導致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民眾不多。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在健康長者中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而生命末期的個案中,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一位巴金森氏症末期合併失智症末期的阿蘭奶奶,在一年內退化到完全失能。隨著疾病的進展跟體力的衰弱,阿蘭奶奶進出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家屬已疲於奔命。家屬和醫師溝通後,決定將奶奶轉為居家安寧,最後在子女們的陪伴下安詳往生。

病友心聲誰能知 善終讓人尊嚴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表示,因國人深受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目前在臺灣社會,尤其是臺北市,多數子女不願意在長者面前談及死亡,導致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民眾不多。根據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健康長者中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而生命末期的個案中,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沈怡伶醫師補充,因許多個案都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早就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加上子女們在有限的期間內無法取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相大的困境。

緩和醫療讓死亡有更好的安排

沈怡伶醫師指出,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其實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不一定是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大家用心思考跟體會。

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2017/11/06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