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中壢事件開啟群眾路線也為議會路線奠基

2017-11-20 1071

歷史就是這樣,巨大事件爆發時固然眾皆震驚,但是它究竟在歷史結構的脈絡中會牽動到多麽深遠的影響,那一定要長久的時間之後我們才看得清楚。中壢事件就是這樣的一個巨大事件。

11月19日是中壢事件40週年,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在自由時報專欄中指出,歷史就是這樣,巨大事件爆發時固然眾皆震驚,但是它究竟在歷史結構的脈絡中會牽動到多麽深遠的影響,那一定要長久的時間之後我們才看得清楚。中壢事件就是這樣的一個巨大事件。

文章全文如下:

中壢事件40年了。如今的定論是,中壢事件是此後台灣街頭群眾運動路線的源頭。

這一點並沒有錯,但是如果沒有中壢事件,在1980年代被擺在群眾路線對立面的議會路線是不是能成形,恐怕也大有問題。在中壢事件之前,國民黨政府幾乎每選舉必做票,於是從1960年開始,直到中壢事件的爆發的10多年之間,一面透過白色恐怖的高壓,一面透過選舉做票,把民主運動壓制得奄奄一息,在1960年以前,以民主運動為職志參加選舉而當選的有郭雨新、許世賢等五龍一鳯和高玉樹等等;在1970年代則有康寧祥和許信良等美麗島世代,兩個階段著名黨外人士都濟濟有人,但是在1960年代崛起的,大家比較知道名字的只有孤零零的黃信介一個人。無論是群眾路線或議會路線,一個人孤單地走都不成其為路線。1977年由於中壢事件暴動的震撼,國民黨做票動作一時收手,才讓黨外順利地在縣市長、省市議員大有斬獲,康寧祥才可能帶著他們走議會路線。

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大霸尖山

1977年,拜中壢事件之賜,黨外選舉空前成功,當選了4位縣市長21位省議員6位台北市議員。接著1978增額中央民代選舉,黨外推出候選人準備乘勝進擊,不料,國民黨政府恐懼斷交嚴重衝擊選情,中止選舉。1989年6月,黨外雜誌康寧祥當發行人的《八十年代》和黃信介當發行人的《美麗島》同時創立,分別由康寧祥以及由施明德、許信良、姚嘉文等領導,並進行路線溫和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競爭,美麗島採取激進的組黨路線,廣召兵馬,廣設各地服務處,聲勢高度領先,這從發行量上可以看得很明顯:《八十年代》高達4萬份固然可觀,《美麗島》更高達14萬份,聲勢非常驚人。

雙方陣營氣勢差大太,因此,可以把出生身年份接近的康寧祥、許信良等人都叫做美麗島世代,到了1990年代,康寧祥落選立委辦報又失敗後,康系人馬全面潰散,其中一大半被黃信介吸收,成為民進黨最大派系美麗島系。

回顧了這樣的發展,兩個雜誌的發行人,林正杰自認為該為康寧祥說句公道話,他這樣評價:如果信介仙是中央山脈,而康寧祥也至少是雪山山脈。

林正杰這樣的評價未免太表面。其實,一直到1989年之前,整整的1970年代民主運動如果要說有山勢綿延縱橫的中央山脈的話,那必定是康寧祥。至於黃信介則是漂漂亮亮地高聳的大霸尖山。

在1979年之前漫長的黨外生涯中,228時才19歲的黃信介在雷震案的第二年1961年當選台北市議員,在台灣民主運動最低迷的時候維護民主香火於不墜,是非常值得佩服的稀罕現象1。但是,他在黨外有如游俠遊戲於人世,相對的,康寧祥有更為遠大的使命感—積極進行島內外南北各地老中青反對勢力的串連,還積極交培外省自由派人士,1975創立高水準的,形同民主運動機關高囿滿m台灣政論》,用心之深,活動力之廣,備受矚目。早在《台灣政論》創辦的前一年,1974就被《時代》選為150全球未來領䄂中的一位,也是關切台灣民主發展的美國國務院最看重的明日之星。因此,在1970年代毫無疑問的,直到1979美麗島雜誌社成立前,康寧祥是台灣民主運動唯一的中央山脈。

至於黃信介,事實上,他在運動路線上反對群眾運動,和康寧相同,而和他掛名發行人的《美麗島》雜誌社諸領袖完全南轅北轍,因此當他在被軍法庭審判時會強調「美麗島」案件完全是「他們那些虎龍豹彪做的,我完全不知道」,也因此當他出獄後,和張俊宏聯手順利而迅速地接收同屬「議會路線」的康系班底,組成和1979年的美麗島路線完全背道而馳的「美麗島系」。

況且,在康系在1990年代被黃信介收編前,1986年組黨時實力仍然堅實,是民進黨組黨的最大主力、第一大派系,所以1980年代在美麗島辯護律師和編聯會世代崛起後,雖然不再一系獨秀,但還是不能稱之為「只是雪山山脈」而已。

中壢事件的關鍵性影響 —黨外新時代的轉折點

儘管康寧祥的巨大影響力貫穿了整個1970-1990兩個10年。但是他最輝煌的時代仍然在1970年代。他讓黨外人士從1960年代黃信介俠客行的階段再回到組黨的大方向。他在1970年代當上立委以後,努力向幾位認真的老立委學習以證明「台灣人也有政治能力」;他確立了黨外運動的「議會路線」。他的才華和努力備受海內外主流社會中的自由派人士高度肯定,既受到《時代雜誌》高度青睞,美國國務院甚至在官方報告中說他是「台灣近一世紀以來,持反對立場的政治人物中唯一具有政治人格者。」 他的政治風格似乎是特別適合做為1960年代肅殺的「寂靜年代」後的初試啼聲。尤其做為把在肅殺年代中被國民黨天羅地網吸納的具民主運動潛力的年輕人,如許信良、張俊宏,透過《台灣政論》做中介,把他們拉回台灣人的民主運動之中,這對照起高玉樹從黨外被吸納進國民黨體制中的現象,特別令人感到他無可取代的價值。

但是1977的中壢事件平地一聲雷,預告了一個和康寧祥領導的穩健作法全然不同,而聲勢將步步超越他的群眾路線即將出台。

可能是在1970年代幾乎整整10年間,他的成就太輝煌了,受到自己創造的路徑的制約,以致於康寧祥沒有辦法理解到他路線上的、典範上的主導地位在1977年中壢事件之後的新時代,將由新路線、新典範所取代。以致於1990年代在他既有路線領導權被從來在路線開創上毫無角色的黃信介所取代,仍然不甚了了地哀怨。其實他何必哀怨?能開創10年風騷的,台灣幾人能夠;只是台灣,一個生命共同體,在生生不息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一定會不斷的在新時代中尋找開創新典範、領導新風騷的兒女。

在戒嚴時期國民黨地方派系盛行賄選,同時盛行做票以對付挑戰國民黨的黨外人士。長期以來,肆無忌憚的做票累積非常強烈的民怨,終於在1977年,「叛出」國民黨的許信良參選桃園縣長時,在中壢市爆發了20年來反作票規模最大的群眾暴動,萬名群眾包圍包庇做票犯的警察局,掀翻鎮暴車。晚間警方發射催淚瓦斯,並開槍射擊民眾,兩人死亡,一人重傷,憤怒群眾聚集數萬縱火燒分局,延及宿舍與消防隊。

中壢消息傳到各地,受到空前震撼的國民黨做票行為收手,許信良以22萬票大勝對手的13萬票,由於開票逆轉,群眾直到午夜三點多終於散去。

中壢暴動衝擊之所及,連帶的,全國21縣市,國民黨4個縣長選舉失守,黨外還當選21省市議員。這樣的勝負依今天的標準衡量,國民黨毫無問題仍然算是大勝,但在戒嚴時期,出現這樣的選舉結果,則是黨外確確實實的空前大勝。受到黨外這樣進展的衝擊,應該是蔣經國在一年後中止增額中央民代選舉,等捉了人後再選的理由。

5項公職選舉後兩年,1979年1月,余登發及其子余瑞言被以「涉嫌參與匪諜吳泰安叛亂案」遭警備總部逮捕。黨外人士許信良、施明德、姚嘉文、陳菊等聚集在高雄橋頭舉行示威遊行。這是戒嚴體制下第一次公開的示威運動。黨外的群眾路線正式啟動,畢竟中壢事件只是群眾自發性的暴動,不是黨外領導的,頂多只能說是民眾情緒受到許信良不斷的鼓動後,終於跨越暴動的臨界點而自發性地掀起的。當然,橋頭示威遊行康寧祥一系人士拒絕參加。

美麗島世代的戰略思想

美麗島雜誌社的群眾運動在施明的規劃、組織、串連密集在各地展開,但是 群眾運動路線在剛發動不到一年,美麗島雜誌社領袖就全被投入監獄。所以看不到他們的路線如果繼續由他們領導到底會走到什麼樣一個地歩;不過,回頭探討他們的運動戰略思想仍然非常饒有興味。

美麗島世代中,張俊宏是詞藻華麗的宣傳家,而許信良則是運動的戰略思想家,在他和包奕洪、張紹文提供觀點,張俊宏執筆的名著《台灣社會力分析》中,他勾勒出了台灣社會多面相的矛盾。這本書無疑的是運動的戰略藍圖,他把他的矛盾分析運用在他當省議員時的問政,更用在當縣長時的縣政措施中,但是,他怎樣在群眾運動中的運用我們還看不到,他就成為黑名單流亡海外了。但是他那樣的戰略觀,和1980年代編聯會世代「政運社化,社運政治化」的戰略在理念是可以互相呼應的。

另外,姚嘉文則是主權運動的戰略思想家,但是他在這方面的戰略思想要一直到他出獄當上民進黨黨主席時才提出。他在民進黨全代會推動了兩份台灣主權決議文,革命性地捨棄了傳統台獨運動者「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的立場,重新設定台灣主權(已經)獨立的立場。這一個立場被編聯會世代延續,而在1991民進黨全代會中通過了《台獨黨綱》,最後終於把台灣獨立型塑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立場。

黨外編聯會世代2.0版的群眾路線和台獨運動

從橋頭遊行到美麗島事件件爆發,群眾運動只推動了一兩個月不到,美麗島雜誌社的領袖就全部被關了。1983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成立,很快的,從美國回來的邱義仁領導編聯會世代發動「群眾路線和議會路線」的批判,開始和各種社會運動結盟,戴振耀甚至到韓國、菲律賓蹲點農民運動。從此,比美麗島世代深入社會的2.0版的群眾路線成形,並在1990年前後掀起波濤洶湧的,涵蓋各種政治、社會議題的群眾運動。

在狂飈風狂襲之下,台灣的國會甚至街頭化了。而帶頭的正是朱高正和盧修一兩位歐洲回國的博士。他們跳上國會桌子,粗話和政治哲學一齊出口,教訓老立委什麼是民主政治。

康寧祥一向沾沾自喜說他怎樣向傑出的老立委勤學廟堂朝儀,並使蔣經國認真的在國會和他對話等等,足以展現台灣人也有政治能力。但是當朱高正、盧修一把國會街頭化的同時,既宣布台灣人學習廟堂朝儀的階段已告一個段落,也正式為長達10多年的群眾路線VS.議會路路線之爭劃下句點。

雖然,一個正常的國會畢竟應該是議會路線掛帥,但是那必定要在體制正常化之後的事,不是1980年代末的事。至於等到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後,國會仍然如同街頭,這當然是不對,顯示的是舊秩序破壞後,新秩序創造的無能,但這畢竟是康系瓦解後幾年台灣人才要面對的課題。

2.0版的群眾運動,在社會議題上,最大最猛烈的演出無疑的是520農民運動;政治議題上,則有228和平日運動、海外黑名單返鄉運動、國會全面改選運動、總統直選運動、台獨運動⋯接續不斷地轟轟烈烈。這些運動開始發動時,當總統的李登輝全都派出大批警察壓制,以致於一再造成嚴重的街頭衝突,運動甚至常遭司法迫害。然而,李登輝轉變很快,接連順勢進行改革,成為「民主先生」。

歷史就是這樣,巨大事件爆發時固然眾皆震驚,但是它究竟在歷史結構的脈絡中會牽動到多麽深遠的影響,那一定要長久的時間之後我們才看得清楚。

中壢事件就是這樣的一個巨大事件。

註:

1. 在1960年代,仍然有高玉樹在1964以黨外身份當選台北市長,但是此後被國民黨收編成為直轄市長和交通部長,從此生涯和台灣民主運動兩不相干。從這一點也可以見到黃信介的可敬。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林濁水觀點》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世代的台灣人運動大業(一):中壢事件開啟群眾路線也為議會路線奠基

【圖片為資料照】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