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貿易戰終將影響中國道路

2018-06-20 2185

中美貿易戰絕不僅僅是經濟影響,也絕不僅僅是國際影響。放長視野來看,改革開放之後40年,中國經濟一直在一條大致順利的道路上狂飆猛進,其背後的實質,是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貿秩序對中國事實上的友好與接納態度。

中美貿易戰升溫,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徐瑾在專欄中指出,中美貿易戰絕不僅僅是經濟影響,也絕不僅僅是國際影響。放長視野來看,改革開放之後40年,中國經濟一直在一條大致順利的道路上狂飆猛進,其背後的實質,是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貿秩序對中國事實上的友好與接納態度。

文章全文如下: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離不開國際經貿秩序的接納,美國立場轉化可謂40年來未有之變局。

6月15日,中國端午假期,不僅是世界盃足球饗宴,也是中美貿易戰尖峰時刻。

在國內外猜疑聲中,美國表示按照原計劃,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隨之,中國商務部明確回應,表示中國將強有力回應,將採取同等規模、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

美國關稅如約而至,中國如何應對?

第一,中美仍舊有談判空間。

先看美國條件。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聲明,中國關稅清單包含兩個序列,第一批加徵關稅產品總計340億美元,徵稅措施從7月6日開始生效,另外160億美元商品仍在評估之中。根據其聲明,最終名單包括1,102個產品系列,包括機器人、航空航太、工業機械和汽車,而手機和電視等消費品不在名單之內。

關稅結果並不意外,意外倒是這次關稅並不是馬上實施,仍舊需要程式。雖然7月6日看起來很近,所以其實還有時間,也給雙方進一步談判預留了空間。

關於美國方面,應該厘清其思潮變遷。過去外界一直渲染川普積極計畫對中國開徵關稅,其實現在情況不完全如此。川普不喜歡中國很多順差,但是如果中國表示願意做出改變,其實他是願意談判,很多資訊顯示他對於開徵關稅的態度表現得並不是那麼情願。

目前主張關稅的核心人物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他一直是強勢鷹派。過去他就認為中國加入WTO之後沒有兌換承諾,多次表達過不滿,典型就是在2010年國會證詞,呼籲行動的口吻很能代表美國的強硬思潮。

如今,他是那個主張撕開中美貿易中「創口貼」的人,關稅就是露出的「皮肉」。

除他之外,美國官僚系統的蹺蹺板其實也在起反製作用。基本來看,美國採用強硬路線是中長期趨勢,但是從商業角度反對強硬的聲音也還有,比如財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與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從美國財政部角度,一直對華相對溫和,而商務部也希望控制貿易戰範圍,目前貿易戰走向劇烈,看起來貿易代表話語權加大,但是這未必是不變的趨勢。

最後,值得注意的,川普和其內閣的決定權雖然絕大,最終還是要考慮國會力量,尤其中期選舉在前,貿易戰解決需要智慧。

第二,中國如何應對?

中國應對,當然是大家更為關心的話題。

目前發出聲明來自中國商務部,其表示深表遺憾,「美方置雙方已經形成的共識於不顧,反復無常,挑起貿易戰。此舉既損害雙邊利益,也破壞世界貿易秩序,對此中方堅決反對。」

更進一步,表示並不想打貿易戰,「但面對美方損人不利已的短視行為,中方不得不予以強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我們將立即出臺同等規模、同等力度的徵稅措施,雙方此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同時失效。」

無論劉鶴談判還是羅斯來中國,中方給出的承諾都是相對優厚的,比如外媒報導承諾每年增加約7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和能源進口。

但是這有前提,那就是要美國放棄徵收新關稅為前提。這大致是中方的底線,是保護出口,買東西買多少可以談,但是貿易戰不想打,不過如果有關稅戰,將會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態度一直措辭表示得強硬,其實做法倒是以談判為主,比如在商務部給出回應之後,國務院正式公佈推動外資政策(《關於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市場准入、投資便利化、投資促進、投資保護、區域佈局、國家級開發區創新等方面給予措施。

這一應對相對務實。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如果表示出來的言語強硬誤導民間判斷,雖然決策權集中,但輿論壓力也很可能限制政策空間。

第三、未來局勢將會如何演變?

未來中美之間貿易糾紛,不僅僅在於7月大限的關稅,更在於彼此重新定位彼此關係,敵人還是朋友,夥伴還是對手?

從民間視角而言,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可謂方方面面,利弊並存,並不僅僅如有些朋友期待借助入世重啟改革那麼簡單,也許對於消費者有利,但是對於生產者也意味著更大壓力。2018年5月份經濟資料並不好看,按照我的估算,下面兩個季度可能會更難看,如果貿易戰再「履約」開打,形勢會更更難看。按照過去的慣性,政策刺激是難免的;不過2009年殷鑒不遠,確定基本四萬億那種大規模刺激不會再有。如果是這樣,貿易戰將會進一步推低中國經濟表現。

目前通過貿易戰以及朝鮮問題等系列舉措,川普的打法其實很明確的了,就是給出底線,強硬堅持,不斷增加壓力,但是如果對手給出好的回應,還是可以談判,一系列舉措背後,其實是對於美國實力的自信。

而中美實力的差距,當下基本可以明白厘清,對中國而言,能談不打,能小打不大打,都是好事。

結語:在計算之外,如何要看到更大格局?

貿易戰是經濟事務,但不能就經濟談經濟,更應該從外交、政治、歷史等角度來審視貿易戰,過去經驗能帶給我們什麼?經濟人讀書會近期主持「我們如何閱讀貿易戰」的線下活動,幾位導師書友分享不同看法(全文直播在《徐瑾經濟人》公號)。

北京大學蘇劍教授從軍事戰與經濟戰對比指出,貿易戰和軍事戰爭不太一樣,軍事戰是以國家為單位打的,本國內各個階層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貿易戰在本國內各個階層的利益是不一致,比如提高關稅保護了美國企業,實際也傷害了美國老百姓的利益,「中國的企業和美國的消費者也成為了一條線上的螞蚱。川普站在美國國家的角度打貿易戰,結果它既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兩條線上的螞蚱之間的戰爭。」

如果說蘇劍老師代表了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上升的樂觀態度,當下局面也讓人聯想曾經的一戰時刻。《樞紐》一書作者施展從凱恩斯對一戰分析出發,強調在經濟單元和政治單元不重合的前提下,經濟問題引發的政治問題會造成巨大的後果,想辦法去消除這種不重合是當下思考的方向。對比之下,經濟人讀書會書友蘇琦認為過去認為的「神話」——即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不會打仗,在一戰中就破滅了,當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利益鏈如此深度咬合,看起來和一戰不同,其實很可能相互依賴越深,造成彼此的脆弱性越大,造成彼此提防的局面。

除了經濟視角,政治視角如何看待貿易戰?中央黨校的蔡霞老師在經濟人讀書會活動最終總結,中美貿易戰經濟只是表像,背後的實質包括了政治,而中美貿易戰的提起和發生和中國國內政治層面的變化是有很大關係的。

這是基本面,決定了未來走勢。如何理解貿易戰,本身就決定了貿易戰的走勢。從這個意義上看,中美貿易戰絕不僅僅是經濟影響,也絕不僅僅是國際影響。放長視野來看,改革開放之後40年,中國經濟一直在一條大致順利的道路上狂飆猛進,其背後的實質,是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貿秩序對中國事實上的友好與接納態度。

說到底,首先,40年來技術進步的最大源泉來自中國產業鏈整合進國際經濟合作網帶來的技術轉移,不論這種轉移是通過外國直接投資、加工貿易、山寨還是以市場換技術;其次,產業升級對內依賴急行軍般的固定資產投資,對外依賴國際市場對中國產能的接納與國際分工網路對中國產業的銜接。這一過程中,中國將人力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極低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整合了整個東南亞同一產業網中的所有國家,順利成為世界工廠。

對美國而言,這一過程符合比較優勢原則,美國經濟本身也從中獲利匪淺——前提是,中國經濟模式不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運作機制,中國在地緣政治戰略方面不會成為美國的對手,否則,再大的經濟利益都不足以說服美國(以及西方整體)「滋養」潛在的敵人。不幸的是,以萊特希澤為代表的強硬派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不再認可中國以目前這種方式運行全球經貿關係對美國是利大於弊。這一判斷,真正說明了美國對中國貿易戰態度何以總是出乎意料的強硬。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最大的變局,也是最大的挑戰。

這是影響我們幾代人未來十年的大事件,變化仍舊在持續,值得每個人持續關注。

本文作者為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近期出版《白銀帝國》、《不迷路,不東京》,公號《徐瑾經濟人》。

文章來源:FT中文網/貿易戰終將影響中國道路

【圖片為資料照】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