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未歇,中美外交部署

2022-03-28 84438

無論烏克蘭戰爭如何收場,由於中美意識形態的涇渭分明和地緣政治利益的衝突,中美鬥爭將成為世界舞台的另一齣大戲。

趙春山/評論

美國總統拜登本(3)月24日前往布魯塞爾,參加以「接力」方式召開的北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和歐盟峰會;與此同時,中共外長王毅21日在巴基斯坦出席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外長理事會議,隨後訪問了阿富汗、印度和尼泊爾。俄烏戰火未歇,中共與美國這兩個「利益攸關者」,同一時期在歐亞兩地進行穿梭外交,意義非比尋常。

拜登出席西方三大組織的峰會,目的除了增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外,並因應戰局擴大的可能性,進行「超前部署」。例如,這次北約峰會決議在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新增四個戰鬥群。拜登強調此一舉動傳遞的強烈信號是:「北約將集體捍衛會員國的每一寸領土。」

此外,西方盟國近期對於徹底斷絕俄國能源出口,以及是否加大對俄制裁力度的問題,已出現不同的看法。因為有些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的貿易遠高於對美國,它們擔心失業飆升和通貨膨脹的痛苦,會激起選民的憤怒。因此,為降低歐洲對俄國石油與天然氣的依賴,美國和歐盟決定成立一個「能源安全工作小組」,以確保烏克蘭和歐盟未來的能源供應無缺。

拜登此次歐洲之行的最大成就是促使大西洋聯盟的團結,尤其讓法德兩國再度向美國的政策靠攏。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本是一名「戴高樂主義者」,強調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馬克宏視俄羅斯為歐洲一分子,致力改善與俄國的關係。針對川普的「退群」舉動,馬克宏曾語出驚人說「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一般認為,馬克宏想藉美國國力衰退,重塑法國在歐洲和全球的影響力。

馬克宏是在烏克蘭戰雲密布時,首位訪問俄羅斯的西方領袖。他在莫斯科與普丁深談後翌日,即帶著「口信」到烏克蘭面見澤倫斯基。馬克宏顯然被普丁「擺了一道」;因事後證明俄軍的入侵烏克蘭,讓他的穿梭外交無功而返。法國是歐盟輪值主席國,馬克宏在峰會的發言,對俄態度就變得較以往強硬。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改變前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採經貿優先的政策,對中俄皆持強硬立場。蕭茲在烏克蘭危機初期未力挺烏克蘭,對普丁的態度也不夠強硬,這些都遭到盟國批評;但隨戰局升高,蕭茲逐漸調整立場。德國停止北溪2號管線審核程序,並打破二戰後不向衝突地區運送武器的傳統政策,陸續對烏提供軍援。最近一批德國捐贈的武器,包括1500枚「箭式」(Strela)攜行式防空飛彈100挺MG3機槍。

王毅的南亞之行有三個重點:第一,他首次以「特別嘉賓」身分,出席在巴基斯坦舉行的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外長理事會議,並在開幕式上致辭。王毅在致辭中提出了「三個堅持」及建設「四個伙伴」來發展中伊關係,即始終堅持互尊互信,支持對方核心關切;始終堅持團結互助,致力實現共同發展;始終堅持互學互鑒,守護世界多樣文明。中伊雙方要做團結協作伙伴、發展振興伙伴、安全穩定伙伴、文明互鍳伙伴。

第二,王毅訪問阿富汗,是自塔利班(Taliban)去年掌權以來,訪問阿國的最高級別外國官員之一。王毅與阿富汗臨時政府高層舉行會談,討論雙方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包括阿富汗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美國撤軍阿富汗予中共「填補真空」的機會。

第三,王毅對印度進行了一場未預警的訪問,這是中印關係自2020年6月加萬谷(GalwanValley)邊境衝突處於低迷狀態以來,雙方外交高層的首次接觸。由於王毅先前在克什米爾(Kashmir)主權議題上發言挺巴基斯坦,令印度相當惱怒,因此王毅訪印的時機十分敏感。

印度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 的重要成員,但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一直刻意維持低調。印度與中國口徑類似,不僅至今拒絕譴責俄羅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譴俄案時,也與中國同樣投下棄權票。當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撤離俄國市場時,作為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費國的印度,卻反而增加了對俄石油採購。數據顯示,印度這個月對俄羅斯進口的石油,是去年每月平均進口量的4倍。

印度一向標榜不結盟,但自冷戰時期開始,就與前蘇聯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經濟關係。俄國支持印度和美國支持的巴基斯坦,維持著南亞地區的權力平衡。俄羅斯目前是印度武器的主要來源,從俄採購S-400防空反導系統,曾引起美國對印制裁威脅。俄印目前仍維持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印度不想與普丁撕破臉,這讓華盛頓感到受挫。

與此同時,印度也不想疏遠美國。印度曾被視為亞洲民主的典範,與美國享有共同的價值利益。在經貿關係方面,印度和美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目前為1500億美元,而印度和俄羅斯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僅8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印邊界爭議懸而未決,印度可藉中美矛盾從美方獲取支持的力量。

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亞洲事務副主任柯格曼(Michael Kugelman)認為,烏克蘭戰爭讓印度感到坐立難安,對印度而言,現在採取不結盟政策,「是一場比過去更大的外交賭博」。但基於印度的地緣政治環境,它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

本月26日,拜登在結束其這次歐洲之行時,在波蘭發表了一篇長達27分鐘的歷史性演說。拜登表示,「這是一場民主對抗獨裁,自由對上壓迫,規則秩序與暴力掌控之間的鬥爭」,並直言不能讓普丁「繼續掌權」。拜登話說得清楚明白,《華盛頓郵報》分析,此番強烈言論甚至超越冷戰時期的美國總統。

因此,無論烏克蘭戰爭如何收場,由於中美意識形態的涇渭分明和地緣政治利益的衝突,中美鬥爭將成為世界舞台的另一齣大戲。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