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對蔡英文蘇貞昌兩岸共識的貢獻

2015-07-08 2147

2008年敗選後蔡英文說民進黨執政的最後一哩路是兩岸政策。於是從2009年起她廣召學者費了2年為民進

2008年敗選後蔡英文說民進黨執政的最後一哩路是兩岸政策。於是從2009年起她廣召學者費了2年為民進黨完成了涵蓋國家所有重要政策領城的《十年政綱》,政綱得到行家普遍稱讚認為是難得一見之作,比謝長廷選舉總統的政策白皮書精彩;但是政綱中的重中之重—兩岸政策的部分,卻被台北主流論述認為無助於改善民共關係,所以民進黨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並沒有被打通。

傑出專業技術官員出身的蔡英文在內閣時主管兩岸事務,她留下來的這一哩路,兩位過去對兩岸事務非常生疏的民進黨天王,蘇貞昌和謝長廷躍躍欲試,兩人進行政治合作:蘇當上黨主席後組成由謝主導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藉民進黨兩岸基本立場的調整來和北京建立比九二共識更令北京肯定的民共共識,並以中國事務委員當做民共交流的平台。

由於兩人對兩岸事務實在很生疏,上了這舞台動作又大,聲音又響,因此狀況連連。謝說要「和中對決國民黨」、「憲法一中是兩岸共識基礎」、「不和中國的統戰機關接觸」、「中共沒和民進黨接觸所以完全不瞭解民進黨」、「中共不接受一中各表但接受憲法各表」、「國際上都在條約中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在國際上「要叫中華民國,叫台灣會被吃掉」、「台灣以憲政共識做兩岸交往基礎」…等等主張都使得略有瞭解兩岸和中共事務的人不知從何說起,這些主張,有的令北京很樂,有的令北京尷尬、生氣,北京甚至還在受不了之餘,公開指斥他的兩項得意之作「憲法各表和憲政各表」;至於蘇貞昌的「台日民主同盟」、「台灣是中國民主燈塔」、「台灣已經獨立,所以不走搞台獨的回頭路」,宣揚將會見石原慎太郎以及在釣魚台和菲律賓漁船…等等事件中的反應,也一樣叫人摸不著頭緒。

蔡蘇謝三人,一位原是傑出但嚴謹的專業技術官員,一位是具備天馬行空特別性格的「哲學家律師」,一位是認真小心謹慎的律師。謝由於太天馬行空而且對自己的律師技巧太過自信了,難滿足於嚴謹的專業技術官員主導出來的《十年政綱》;然而他古怪的,往往不符合事實的「突破性言行」,雖不受政權輪替影響,長期主導論述霸權的台北主流論述的歡迎,但不只常常和民進黨多數人的基本立場和核心價值扞格不入,也和台灣社會國家認同的主流背道而馳,這已經使謹慎保守的蘇律師心中七上八下;而謝的核心論點,一再被北京公開斥責,更令蘇不願配合,於是講好在兩岸大業上攜手合作的雙方只能漸行漸遠,到最後尖銳對立。

交手過程中,謝從頭到尾攻勢凌厲,不過一開始自信十足從容不迫,漸漸地在北京反應不如預期後,措辭愈來愈激烈;蘇一開始完全採取被動防禦態勢,信心不足,甚至說出「不搞台獨回頭路」這?的話,而「民主同盟」的說法也在過度高調中顯示出過度防衛的氣息。

由於蘇謹慎認真個性,學習速度快,加上幕僚群大,於是在過程中對兩岸事務漸漸由生疏到熟悉,並且把立場很快地拉回《台灣前途決議文》上面;而謝和他的團隊則從頭到尾機伶變化,並不太在意內涵的一貫性,不斷地變化「憲法各表」的內容和解釋。

嚴謹的專業技術官員為起草《十年政綱》,動員大批學者歷時2年,開了幾十次會議,工程浩大;如今《華山紀要》工程起草過程也不短,動員人力也不小,兩次動員的學者高度重疊,再加上蔡蘇兩人有謹慎的共同傾向,結果,《華山紀要》內容被謝長廷批評和《十年政綱》「有很多重複」就是當然的結果了。

由於謝出手重,動作大,使得蔡蘇兩人都無法迴避謝設定的議題,結果在激盪之中,政治上處在高度競爭的兩人,回應的立場便在主客觀條件的牽動之下愈來愈一致。

一開始,在蘇謝仍算在試探合作的初期,蔡發言很少,發言的意涵也沒受到太大的注意,但是蔡謝兩人的歧異已非常明顯,蔡說台灣兩黨不能競爭北京的關愛,這項歧異似乎一直延續到最後,例如,兩人都同意「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但是,蔡說這是「台灣共識」,用來凝聚台灣內部以因應北京壓力;但是謝叫「中華民國決議文」,用來壓迫民進黨調整立場為反對台獨,並做為兩岸憲法各表的內涵。

顯然由於立場對立的關係,對於蘇的幕僚起草的,「基本立場和核心價值不變;但交流政策鬆綁」為精神而提出來的《中國政策檢討報告》,謝堅持不能使用賦予價值肯定意涵的「報告」兩字,應該使用價值中性的「記錄」,最後蔡打圓場主張用「紀要」兩字而通過,事實上,用「紀要」兩字,價值肯定的意涵已經非常明確。過幾天蔡又說,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共識形成可以從《華山紀要》為基礎深入探討,肯定的態度更加明顯。此外,對蘇提出的海鷗論,謝批判,蔡肯定。

最後,紀要通過後,蔡的小英基金會應??組團到中國交流,蔡一方面強調是「專業性而非政治性」的交流,一方面蔡本人不隨團到中國以降低政治性。這作法和《華山紀要》「基本立場和核心價值不變;但具體交流政策鬆綁」的精神呼應,因為:

民進黨既然採取基本立場和核心價值不變,中共的基本立場和核心價值目前又看不到變的跡象,那便是兩黨政治上交流的時間還沒成熟;而智庫去做專業性交流則是合乎具體交流政策鬆綁的精神。

無論如何,儘管謝急於把和中國關係推進入政治「共識」形成的階段,但連馬英九去年都認為甚至政治性的二軌對話都不成熟,而迴避兩岸和平論壇了,蔡不自己帶隊衝到中國以降低政治性的作法是很自然的。

居然因為自己長期鍥而不捨地大力施壓,而搭造成整合蔡蘇共識共識的舞台;逼使蘇從外行逐漸進入狀況;也使同具嚴謹慎重性格的蘇蔡雖政治位置處在尖銳競爭的態勢,但在兩岸政策上看法不斷出現互相呼應的情形,不知道台灣智多星做何感想?但是無論如何,演變到現在,不能否定謝的作法,結果是很辯證性地對民進黨和台灣都產生了正面的貢獻。當然也不能否認,謝將繼續努力。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