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反獨聲浪中的國民黨

2014-02-11 3315

—得利於國際條件的變化;困窘於於紅、綠、民意之間。就馬總統「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

—得利於國際條件的變化;困窘於於紅、綠、民意之間。

就馬總統「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大戰略中的後半段「治權互不否認」的實踐,2013是很有成就的一年,但是在「主權互不承認」上恐怕就失多於得了。

兩岸間王郁琦和張志軍以官署職稱互相稱呼並互訪,兩岸交往逐漸由黨對黨轉移到官署對官署;國際上台日漁業協議、台菲漁事交涉、司法刑事互助協議等等中共都默認而不反對都屬於在互不否認治權方面甚至治權互相承認上的進展。在主權方面,雖然在總統的官方立場上仍然片面繼續堅持一中各表的立場,但2013年6月派吳伯雄做特使,以黨對黨的立場前提含糊不清地向中共承諾「一中架構」,則屬於20多年來的第一次,很容易被解釋國民黨在黨和黨面對面時已從「一中各表,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鬆動而轉移到「兩岸一中架構;治權互不否認」。

馬在政策上這樣的發展是在緊張的東亞國際局勢、台灣內部政情、習近平「兩岸關係應該有合情合理的安排」,以及中共認為國共的合作應該由反獨進入到一中的政治談判階段等幾個條件交錯推拱激盪出來的。

東亞局勢從2010年緊張急速上升,在太平洋第一島鏈上博奕的中美日三方為了應付彼此間的矛盾,不約而同地對台灣採取具有「中立化」色彩的緩和壓力策略,甚至拉攏。所以過去十幾、二十年毫無進展的台日,台菲海域和司法談判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康貝爾表示,台日漁業協議是東海極度困難中的希望元素,台灣與日本政府完成協議是卓越成就,是解決爭端的模式,美國政府與各界鼓勵這些發展。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亞洲與日本事務資深副主任葛林也表示,台灣與菲律賓曾發生漁事糾紛,並掀起騷動,但雙方最後解決紛爭,達成某些協議,避免糾紛,共享資源,建立互信。台灣向各界展現負責任的國家該如何處理類似意外,各界認為這是一項模範和好的例證。這些話大概是自1970年以來美方人士對台灣最高的讚美了,縱使小布希政府剛上台時把台灣當「威權政權轉型成民主化典範」的讚美詞都遠比不上。

另一方面北京顯然因為這還算符合習近平說的,台灣「合情合理」的對外關係,所以也放低調子不再以一中原則大力反對。

台灣既在「治權」被承認上有斬獲,在和平的地緣戰略價值上又受到肯定,真是兼得魚掌了。

只是在ICAO的參與上,「治權」面雖也有進展,但在主權面則連觀察員的地位都拿不到只是大會「賓客」實在大損,得不償失。

在治權承認上雖相當有所得;在主權和國家定位的博奕則有所失。

中共瞭解統一只能當做是「遙遠的目標」,不是一蹴可幾,而台獨當然是統一最大的障礙,因此促統必須先反獨。在進程上,依情勢變遷安排合理的步驟依序應該是:凍獨→廢獨→反獨→承諾一中框架→談判終止敵對狀態→軍事互信→和平(統一)談判→一國兩制

這進程意味的是只要民進黨力量夠強又堅持台獨,北京就不宜急急逼迫國民黨接受一中架構。換句話說,民進黨持獨立立場將拉大了兩岸政治角力的戰略縱深。假如民進黨政府執政,表示的是在台灣獨立勢力佔優勢,所以從2000∼2008北京對台政策鎖定在反獨優先,少提統一。

由於過去中共堅持兩岸一中的原則,國民黨則堅持若提一中必須以各表為前提,雙方在國家定位上一直是雞同鴨講,因此2005年國共在連胡會中關於國家定位的共識如果一定要叫九二共識的話,那麼《胡連公報》上的2005年版的九二共識就既不是一中各表也談不上一中原則,而是「國共聯手反獨(反綠)共識」。

然而馬英九當黨主席後雖然不敢不承認《胡連公報》,但要他反獨做優先目標,在台獨支持度已經超過6成的社會選總統他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因此政策主調從反獨調整到「不獨」。並且站在一中各表的立場上,極力迴避在沒有各表前提下提到一中。當選總統後,為了捍衛這立場,當吳伯雄或連戰到北京面前不提各表只提一中時,總統府必在台灣澄清甚至隔岸開砲駁火。2012年6月馬總統乾脆在吳伯雄出發登陸之前,叫他到總統府當面訓示立場是一中各表,所謂一中就是中華民國,然後把訓示公佈給大家知道。

然而由於歷經2008,2012兩次台灣大選,北京認為國共聯手反綠反獨大獲成功,因此由他主導的2012年18大政治報告有關台灣的部分,便由16大17大以反獨為重點調整到以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為主的統一政治談判上。這時,正好民進黨兩次總統大選敗選,多數人認為輸在兩岸議題,有人認為民進黨兩岸的立場上沒有問題,但政策上問題很大;有的像謝長廷等人認為問題出在統獨立場沒有調整上。後者以凍獨或廢獨是其要務,動作積極賣力,這使民進黨拉大兩岸政治角力戰略縱深的能量進一步下滑,減弱了馬面對北京時抗壓的能力。馬終於在2013年6月,習接掌國家主席的約兩個月後,指示吳伯雄當特使在吳習會中向北京承諾「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在這樣的表述中「各表」的立場自我壓抑到快要成為「不表」的程度了。

由於自己的一再勝選反而把自己推上面對一中框架和政治談判的壓力,馬總統為了迴避,硬著頭皮拒絕了國台辦全力推動的上海和平論壇;同時,這壓力也使馬總統面對民進黨內吵成一團的華山會議尤其是《華山紀要》時十分困窘。在華山會議的過程中台灣藍媒和北京都大力為民進黨內的反獨聲浪加油,但是在《胡連公報》中年北京達成反獨共識的國民黨悶不吭聲,面對民進黨內反獨聲浪,並未見獵心喜,似乎反而油然而生唇亡齒寒、鳥盡弓藏之感,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還傳出緊張地派人到北京探中共的態度以便因應的消息。

在華山會議結束,凍獨人士努力失敗引起藍媒、北京強烈撻伐時,馬不只不主動表示態度,在被動回答時發言人還顧左右而言他。

在黨內高層態度困窘而模糊時,有直接面對選票壓力的國民黨立委則有驚人演出。

緊接在新春已近的農曆除夕之前,立法院院會通過民進黨團所提主決議,要求王郁琦赴中期間,不應就「一個中國」、「一中框架」、「一國兩區」、「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或「階段性政治關係安排」等政治性議題,進行任何談判、簽署任何文件,或發表任何共同新聞稿或聲明。

立院更通過台聯黨團所提主決議:王郁琦不得接受或呼應「一中框架」、「反台獨」等危害我國主權之主張,否則王郁琦須負政治責任;並要求回國後到立院提出專案報告。

於是在台灣的政治上層,民進黨為凍獨吵成一團,馬政府為民進黨凍獨困窘難安時,我們看到了社會底層台灣主體意識的進一步上昇,已向上扭轉了藍營立法委員的議事立場,這對國民黨的核心上層到底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馬總統「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大戰略未來進一步的發展又怎樣?這無疑都是非常有趣味的問題。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