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會後就是馬習會嗎?

2014-02-26 2305

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到大陸會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馬習會議題在11日「正式」的,第一次的王張會中沒被



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到大陸會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馬習會議題在11日「正式」的,第一次的王張會中沒被提起,很令一些人失望;但是意外的,這議題終於在「非正式」的,第二次王張會中出現了。於是許多人紛紛興奮地揣測今年會不會就有馬習會?

在馬總統任內會不會有馬習會?從王張會中是中方主動提馬習會這一點看來似乎很有希望;但是從王張會中,中方稱呼王時,有陸委會就沒有主委,有主委則沒有陸委會,以及王張會不叫會談,甚至避開會晤,刻意在措辭上壓低成會面等等的小心翼翼到不可思議的作風看來卻相當不樂觀:稱呼王都搞到這樣了,稱呼更敏感的,台灣社會更關切的「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北京會更俐落到讓馬總統覺得已滿足「國家需要,人民同意,對等尊嚴」的三條件嗎?看來不容易。

無論如何王張會又放出馬習會的議題後,民進黨怎樣因應大家便十分關切。

民進黨內有人憂心忡忡,認為馬為了令馬習會能順利,將接受北京提出的兩岸在一中框架下和談條件,危險萬分;但也有人認為兩岸官署主官終於面對面了,是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步應該加以肯定,馬習會若符合關係正常化條件而不是以投降做代價,更可以支持。

前一種說法,不意外地被批評是「逢中必反」的一貫作風;後一種說法則被肯定為「民進黨終於不得不調整兩岸政策了」。

民進黨內,的確逢中必反是一大主流,因此前一種說法不能說錯,但是後一種說法則是忽略了民進黨中一直有主張兩岸關係必須正常化的另一種主張。

由於看到或親身經驗了過去國民黨長期的迫害性統治,現在又和民、國兩黨又處在惡鬥的情境中,因此,民進黨內很多人形成了國民黨壓根子不能信任的結論。因為強烈的不信任感,從90年代初開始,他們就認為絕對不能讓國民黨「壟斷兩岸交流」,以免他們得到機會賣台。時至今日,這個結論在民進黨中又衍生出兩個完全不同,甚至迥然對立的策略主張和作法:

一個是總是提醒中共,民、共兩黨過去長期同樣受到國民黨的嚴酷迫害,而民、共之間卻沒有恩怨,因此,中共應該對民進黨比對國民黨更好,更不應該讓國民黨壟斷兩岸交流;另外一個主張是,只要是國民黨和中共有會,不管是透過國民黨執政的政府或是黨對黨,民進黨都應該採取最嚴格的監督甚至杯葛反對手段。

在後者的原則下,不只痛責雙方交往「黨先於國,黨先於政」的怪胎國共論壇;甚至1993年辜汪會談時,民進黨人士還在施明德領導之下集體飛到新加坡抗議「國共片面和談」;現在他們對王張會和馬習會都不以為然,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然而,民進黨內有主張兩岸關係必須正常化的另一種主張,其實一直對上述兩個一對立的主張都不以為然。

兩岸在蔣經國時代,堅守「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兩岸的交流是李登輝當總統時才打開的。但是,尊蔣的李登輝總統在國民黨內保守勢力的制約下,不敢完全推翻蔣經國的三不政策,於是學習美國設置「民間組織」AIT當白手套來和台灣交往的策略,設置了海基會。

本來當時,北京信心滿滿,認為雙方由陸委會、國台辦兩機關直接交往最好,像李總統那樣小心翼翼必須用白手套很不以為然,但是這一個從美國學來的制度北京最後還是接受了,同時也設置了海協會當海基會的對口。

在設置海基會時,國民黨政府甚至把他設置得比AIT更「純民間性」,以致於海基會成為自走炮,演變出和陸委會的「海陸大戰」,李總統費了很大力氣才把衝突擺平。

在這期間,民進黨內強調兩岸關係正常化的人士一直對國民黨不能乾淨擺脫蔣經國三不政策的作法很不以為然,他們在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努力是:

一,上街頭支援老兵返?探親運動,後來得到副總統李登輝支持而終於使蔣經國讓步。

二,中共國台辦和海協會「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制度,但國民黨卻是海基會與陸委會存在「資訊上的落差」兩岸在交手上十分不利。於是一部分民進黨一再提案修改法律努力讓海基會「去民間化」,例如讓陸委會官員不必辭職就可以兼任海基會職務,雙方年資可以連續不中斷等等。

三,1993年4月,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到北京磋商新加坡辜汪會事宜,出發前北京準備讓到訪的邱進益下榻釣魚台國賓館,消息傳到台灣,強烈懷疑國民黨人士大力反對,認為釣魚台國賓館門禁太森嚴了,太秘密了,邱不宜住在那裡;在當時國民黨立委不敢聲援邱進益,反而是有民進黨立委力挺邱,強調不擔心邱會在秘室中賣台,而且強調下榻釣魚台國賓館最能彰顯兩岸關係的正常化。

四,民進黨內在1993年和施明德唱反調,不支持施對新加坡辜汪會的杯葛。

五,20年來,當國民黨執政時,民進黨在國會便一再有立委透過質詢質疑國民黨政府為什麼不敢也不能站在關係正常化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

因此如果把時間拉長,把這些事實劃出的軌跡連結起來看,不只不能說今天民進黨包括黨主席肯定王張會表示了民進黨的「調整」;甚至要說一直不能真正擺脫蔣經國「三不」誡律的國民黨,在兩岸關係的正常化過程中,是一再地跟在民進黨中一些人士的正常化作法調整,並沒什麼不妥。

只有在瞭解這過程後,看到記者這樣的報導:「中共國台辦和海協會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制度,但國民黨卻是海基會與陸委會存在資訊上的落差。如今張顯耀以陸委會副主委兼任海基會秘書長,形同在海陸之間架設一條資訊高速公路,回到過去綠營時期的游盈隆模式」,才不會感到意外。

不過奇特的是,當國民黨在馬總統時代採取「互不否認治權」立場,有意擺脫戴上白手套政府才能交往的教條時候,北京反而對擺脫白手套猶豫再三。

不只面對王郁琦時做不到乾脆利落地稱呼「陸委會主任委員」,甚至於,當馬政府明確地放出將要以陸委會國台辦直接對口以逐步取代兩會和兩黨對口的訊息時,北京還透露出強烈不宜的口氣。

我們可以說習近平由於出身和個性氣魄的關係,在兩岸事務上?得比胡江更有自信,因此我們也才能看到了這次王張會。雙方會面終不透過白手套海基、海協兩會,由雙方政府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直接會面,這是很大的進步;至於談到了馬習會,更開啟了不同立場的人很大的想像空間,但是如今北京仍然有大堆過度放不開的作法,因此要說兩岸的正常化便可以迅速推展,以致於馬習即將可以會面恐怕言之過早。

當然,兩岸關係的正常化除了受到習、馬和民進黨主觀因素的影響外,在客觀上也浮現了兩個推力:對北京方面,外有島鏈上的緊張;內有「香港和內地」的緊張,這都將弔詭地使北京更能全局性地在權力政治上理性地拿捏對台關係正常化的尺寸。

因此,我們大可對未來的發展比過去樂觀,但也得瞭解,問題並不簡單,要小心,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