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兩黨不過半—黃國昌預言就要成真?

2014-08-19 4417

為了扭轉兩年來被公民社會邊緣化的處境。一向訴求「世代交替」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積極把太陽花學運的人才吸

為了扭轉兩年來被公民社會邊緣化的處境。一向訴求「世代交替」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積極把太陽花學運的人才吸引到黨裡,現在也有了一定成效,例如,清華大學博士生傅偉哲擔任了民進黨的青年部主任;民進黨又向青年們招手,傾全力支持他們能投入村里長選舉;民進黨還舉辦青年議會來參與民進黨的黨內決策。

然而,太陽花運動的明星領導群仍然堅持走自己的路,而和民進黨劃清界線。

談到未來的選舉,林飛帆說:「對民進黨失望透頂。目前沒打算支持個別民進黨人,公民團體要自己組成一個進步的政治力量,未來跟兩大黨都是競爭關係。」 黃國昌講得更白:「台灣政治陷入一灘死水,要打破僵局,2016國會選舉很重要,最佳方式是讓國民兩黨都不過半。」

有三個理由,民進黨對他們兩人的話一定得非常緊張:

一、從過去20多年來的記錄看來,在立委的選舉方面,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得票超過50%是常態。國民黨號稱是歷史最悠久,基礎最堅實,最大的政黨,但是20多年來,只有1992年第一次國會全面改選和民進黨受到陳水扁致命牽累的2008年兩次立委選舉,得票率剛剛跨過50%以上。換句話說,20年來7次選舉,有5次選舉是民國兩黨不過半。



二、黃國昌認為他們的機會的基礎是:「第三勢力變成關鍵力量是社會比較願意信任的正面價值。」

根據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的調查,這一個基礎的確存在。

自2008年以來,認同國民黨的民眾從40%一路下滑,到現在已經剩下25%;但是,認同民進黨的民眾卻從2011年以來一直無法上升,如今只有23.5%和國民黨同樣在低檔浮沉膠著。



相對的,認同處在中立立場約民眾則一路上升到歷史的高峰,達到4成上下,遠高於兩黨快要一倍之多。和兩年多來,公民運動總是和兩黨保持距離的現實對照起來,這樣的中立顯然是一種「清醒地選擇」後的中立。

三、這兩年來在「社運」上,學運份子固然頭角崢嶸,但是一旦台灣的國家「政策由街頭決定」之後,在社會大眾眼中,學運領袖已經成為「政治領袖」了。《財訊》「40周年」舉辦了「台灣未來領袖」票選活動,林飛帆竟獲得政治組最高票,遙遙領先其他人,顯示國人厭倦現有的藍綠政治人物,寧可寄希望於能為台灣帶來新氣象的新世代。如今,太陽花領袖們「政治聲望」如日中天,號召力大幅領先民進黨任何一位領袖。這樣的號召力如果能維持並在2016年發揮,在兩黨都失去社會信賴,絕大多數人「清醒」地維持中立,等待新的領導時,他們的力道非同小可。



但是,依這三點就能保證讓兩大黨就不過半嗎?

並不能。表一固然指出得票率兩黨都不過半是常態,但是下一個表,表三則將要指出,在席次上國民黨獨大過半才是常態。



一黨獨大的黃金時期

從表一,可以見到1990年代,包括新黨在內,藍黨得票有6成,綠營政黨得票一直維持在3成上下,藍領先綠將近一倍,雙方差距達30%,但是問題是1995年和1998年兩次選舉有新黨瓜分票源,國民黨選票都只有46%,卻都得到了半數以上的席次,1996年甚至得了54.67%的席次。這並不只是運氣好或大黨配票佔到便宜而已,更重要的金馬原住民區域選區和其他選區票票不等值造成的。(註1)這是國民黨一黨獨大的黃金時期。

多黨狀態的黃金時期

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除了2008年之外,藍綠變成約50%比45%,差距拉近到不到10%,只要有能獲得席次的第三黨或第四黨出現,在選票上就註定了國民兩黨選票沒有一黨會過半。在2001、2004兩年,由於親民黨崛起,不只取代了新黨在藍營中的地位,2001年選票更直衝到20.44%,竟然使國民黨得票率只剩下31.3%,失去了第一大黨的地位。至於民進黨雖然選票增加,但是因為台聯得到8.5%綠群眾支持而只有36.6%得票率。2001年、2004年兩次選舉國民兩黨都距離過半有非常大的距離,可以說是台灣多黨狀態的黃金時期。

進入兩黨體制

然而,在兩大黨掌控下2005年的修憲,「國會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正式從制度面結束了多黨體制的可能性,由於這制度影響太過巨大,所以稍加解釋:

首先,區域立委本島從12萬人口產生一席變成30萬人一席,大幅減少小黨當選區域立委的機會。

其次,民進黨為了和國民黨聯手壓縮小黨空間,堅決拒絕德國式的聯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而採用日本的並立式。這制度配合上減半,原先就存在的票票不等值的落差巨幅擴大。(註2)極其不利於偏藍之外的小黨。

第三,單一選區制不利於小黨,但是如配合過去施行的複數選區制,如民進黨區域要得到過半的40席,則必須拿到57%以上選票而把國民黨壓縮在43%以下才辦得到,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將造成國民黨永遠一黨壟斷國會的局面,所以在一些憂心的民進黨立委堅持下把複數選區制改成單一選區制,這樣民進黨固然只要區域選票小勝席次就大贏,減半造成的傷害可以有翻盤的機會,這既強化了責任政治的效應,也使得台灣將可確立兩大黨輪流過半的兩黨體制;但是小黨空間過小問題也因此無解。《【華山論劍】林濁水:2016民進黨國會過半的契機與危機》(註3)未來的情形將是雖然兩黨選票還差過半還有一定距離;但除非將來的第三黨有超過2001年、2004年親民黨的實力,(親民黨和國民黨之比已經是2比3!)否則,而要讓國民兩黨都不過半將相當困難。(註4)

無論如何,除了選制不利於讓國民兩黨都不過半之外,依其餘的客觀環境和人、政黨的主觀條件,台灣都處在最有利於讓國民兩黨都不過半的情境之中。現在公民團體努力下鄉組訓,想要強化有利的條件,然而要在2016年完成目標,比組訓更重要,或者至少一樣重要的是他們的訴求。然而看來,恰當訴求的選擇並不簡單。

以政治性的訴求來說,有的鎖定直接民主體制的建立,力推公投和罷免制度的降低門檻;有的重點在代議體制的重建。這兩種訴求,支持的民眾顯然有相當的差距。而學運團體顯然側重前者。

然而,民進黨在前不久做了一份民調,發現民眾對罷免、公投、修憲三項門檻的改革的偏好的態度並不一樣,民眾偏好是這樣的:



三項中罷免、公投是直接民權的題目,修憲則是代議體制的題目。

由於1.民進黨崛起於草莽,早期和社運密切合作;2.一直認為公投是展現人民意志對抗中共併吞的手段;3.在1990年代國會得票一直只有3成,是弱勢的在野黨,從這三個處境出發,20年來民進黨一直站在支持良善的公投和罷免制度的建立上,從未懈怠。實際上,沒有民進黨透過街頭群眾力爭和在國會衝剌的長期努力,台灣根本不會有公投法的立法。公投法立法之後民進黨仍然鍥而不捨地努力發動修改鳥籠公投法。(註5)

但是,經過了從黨外到現在超過30年的努力,依民進黨自己的調查看來,民眾對降低實踐直接民權門檻主張的支持力度並不太高,並未跟著民進黨走;相反的,直到太陽花運動提出憲改主張之前,民進黨沒有什麼人提起憲改已經快10年了,沒有想到,超過一半的民眾卻對修憲高門檻耿耿於懷—顯現出對改造代議體制的強烈意願,真是出乎民進黨意料之外。

從這角度出發,我們便自然明白為什麼八、九個月以來,90多歲的李登輝總統不惜認錯,承認自己一手主導的「一次民主」有重大不足,僕僕風塵,四處鼓吹「二次民主」了。在他的努力中,我們看到這一位被譽為幾十年來台灣最有建樹,最有領導力,最有視野的領袖,他的風範和胸襟:愛台灣遠超過自己的虛名的愛心;也看到了他強烈的使命感以及敏銳和是非感並不因年齡老大而遲鈍。《林濁水:李登輝推憲改替金溥聰背書?》

的確如此,我們且進一步來看三樣修改代議體制進行憲改的三項民意調查。

多年來,政治圈中人總認為憲改議題,尤其是代議體制的議題,對民眾太遙遠,太抽象,太間接,訴求這樣的議題,勢必曲高和寡,收割不到什麼政治利益。現在從民調上來看,並非如此,再一次印證了政界人士的無遠見和無感以至於成熟的稻子擺在面前都不知道去收割。



民進黨的民調表現的民意固然如此,新台灣國策智庫做的兩次民調結論也大同小異。

不必諱言的,代議政治和直接民主在價值取向上有尖銳的歧異,兩者支持者一旦走向極端,便會高度互相質疑。邏輯上應該是愈傾向單一議題取向,重視追求單一價值實踐而非執政的公民社會民眾愈強烈傾向支持直接民主體制,愈重視公投和罷免;愈支持各種價值均衡實踐和國家政策實踐的總體權責問題的愈傾向代議體制的重建。

大體可以這樣說,無論從理念本身的性格或在台灣發展歷程的累積來看,直接民主都更能吸引狂熱群眾的支持,就運動動力的強度來說,這種「核心性」的群眾必不可少,但是直接民主運動凝聚性固然有餘,擴張性則較慢,甚至有侷限性,比較不容易跨過過半數群眾的支持;相對的,代議體制的改造,支持群眾的凝聚無疑的較弱,但是涵蓋的群眾則可以輕易地跨越6成直逼7成。

處在資源有限的弱勢者位置,不管是綠營政黨或第三勢力怎樣在這兩種動員效果中做權衡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也許是這樣,站在堅守公民團體多立場,無疑的便應堅守直接民主的立場;然而站在政黨立場或即將轉型為政黨則代議體制的妥善將是優先的考量。

在目前兩黨不振的條件下,第三勢力未來要在不分區的得票率上造成國民兩黨不過半,其實一點也不是問題;只要投入參選的人夠多,在區域的得票率讓國民不過半也不會有多困難;但是,如果第三勢力不能聯合起來而且訴求跨越50%以上群眾的支持,讓選票超越全勝時期的親民黨,而把兩大黨都壓在35%以下的話,將來在單一選區的效應之下,在區域得選舉將會出現縱使綠營票合計過半,但國民黨勢必繼續以50%以下的選票維持過半的席位的現實。

由於兩大黨改革的動力都極為薄弱,因此第三勢力的壯大有助於台灣的改革的推動,目前改革的主客觀條件都算強,但是,受到當前國會選舉制度強烈的制約,第三勢力勢必在戰略戰術上都做最到妥當的權衡選擇,大業的實踐才有可能。其中,改革訴求上直接民主或代議題體制的權衡恐怕就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事實上,拉高視野,我們恐怕會發現,將來歷史將以能不能完成妥善的代議體制的建立來論斷即將主導台灣命運的一代的「歷史定位」,而兩大黨不過半的策略意義也將依能不能完成這使命來評價。很有趣的是最強烈地感受到這一個歷史的付託而最全力以赴的是一位年已老邁到90多歲的老人。

註1:金馬原住民區域人口約60萬,選出10席,平均一席相當於要6萬人口一席;台灣一般區域約12萬多人口選一席,要?生10席須120萬人囗。而前者全是藍營選票區,國民黨一般可以囊括8成。

註2:平均落差從6萬比12萬擴張成7.5萬比32萬。最高為馬祖約1萬比新竹縣51萬!

註3:民進黨有人建議應將單一選區改成台灣本島漢人每區固定兩席的方案,這方案一旦實施,民進黨的確將不致再出現2008年區域只剩13席的慘狀,但是不管總票數贏多少輸多少,席次將幾乎固定為輸8席,永遠少數。

註4:從這角度看,蔡英文主席主張修憲採取德國式聯立單一選區兩票制,便有兩個意涵:a.民進黨放棄將來國會過半的機會;b.德國式等於純比率代表制,依拉丁美洲實例配合實權總統制必是國家災難,因此,蔡主席等於宣布將採內閣制?

註5:事實上,第一部提到立法院的公投法草案是由盧修一等人領銜提案的,這草案和最後在立法院審議2003年的公投法的民進黨版草案都是由我主持的公投法小組起草的。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