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 吳思華不提新政策

2014-08-06 481

十二年國教吳思華不提新政策即將就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今天說,十二年國教不會提新政策,而是就既有政策作檢

十二年國教 吳思華不提新政策

即將就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今天說,十二年國教不會提新政策,而是就既有政策作檢討和調整,最快8月底,明年的升學制度就會定案。

吳思華今天接受台北之音「蔻蔻早餐」專訪時指出,十二年國教今年首度上路,基本上是「及格」的,但還有一些可以調整。例如寫作測驗的比重太高,前幾志願學校免試釋放的名額過少,以及考試期程拉的太長,造成學生、家長心靈煎熬等。

「十二年國教絕對不會廢除」。吳思華說,他在政大規劃國中小創造力教育時,就接獲很多人反應,不是不想搞創意,而是國中考試壓力太大,實在無餘力。國中教育如果不改革,對台灣的社會轉型,將是很大的傷害。

吳思華認為,過去大家習慣對學校有排名,將考試視為唯一的指標,一時間內要調整很困難。今年升學制度跑過一遍,有一些細節應該修改,本月份他就會密集和各界討論,最快月底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就會定案。

在早上電台專訪中,吳思華曾以「實驗」述說今年十二年國教的狀況,會後吳思華澄清,「實驗」不是他的本意,十二年國教第一年的學生,不應該是白老鼠,而是一同面對、參與制度的改變。他理解任何新制上路,都會造成不安,未來教育部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家長溝通。

吳思華強調,十二年國教短期內不會做大的改變,他也不會提新政策,而是逐步調整現在的政策。

會後被問到明星高中存廢的問題,吳思華重申,好學校的優良傳統應該被保留,但應思考讓學校的學生來源「多元化」。他以近年大學推出「繁星計畫」為例,國立大學招收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學生,讓較弱勢的人有機會進到好的環境學習,「未來也會以這樣的態度,去調整高中職的升學制度」。

動大刀或微調 吳思華國教考驗

即將就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今天說,十二年國教不會再提新政策,只調整既有政策。但調整是「動大刀」或「微調」?吳思華上任1個月內,就必須做出抉擇。

吳思華即將於本月6日正式接任教育部長職務,他今天受訪表示,十二年國教絕對不會廢除,首年上路基本「及格」,但還有一些可以調整。

但對於台北市政府和部分家長團體建議的「一試兩用」或「先特後面」,吳思華都沒有直接碰觸,只提及今年免試寫作測驗的比重太高,前幾志願學校釋放的名額過少,以及考試期程拉的太長,造成學生、家長心靈煎熬等,必須想辦法改革。

由於8月底就有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吳思華明天上任後絲毫不能鬆懈,必須在一個月內統整各種意見,理出頭緒和脈絡,儘早讓明年升高中職的學生定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表示,台北市教育局和家長團體積極在推「一試兩用」或「先特後免」,但如此變革就不是「微調」了。

謝國清表示,如果「先特後免」,本來明年不打算舉辦特招考試的就學區,可能又要舉辦。勢必有為數眾多的學生,在不放棄任何機會的心態下,被迫先接受特招考試的折磨,反而比今年狀況更糟。

謝國清呼籲十二年國教制度不要再有大調整,讓特招自然萎縮,但他擔心吳思華可能承受不了北市的壓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劉欽旭也認為,應維持今年的制度,進一步「嚴審」特色課程,不要再讓明星高中掛羊頭賣狗肉,以特色之名招收學科菁英。

劉欽旭認為「一試兩用」是假議題,教育部不該再為明星高中改制度,升學制度應回歸教育理念,不要再推動方便明星高中篩選學生的「假特招」。

不過包括國教行動聯盟等團體,仍主張「一試兩用」和「先特後免」,讓學生考一次試(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先用於特招選才,再用於免試分發。

上述團體的訴求,主要著眼於基北區今年一次免試產生的高分落榜狀況。雖然大多數學術傾向的學生,最終還是在7月的特招考試錄取理想學校,包括柯文哲、張大春等名人子女,但都厭惡於多出3個月的折磨。

教育部如何在維持十二年國教精神下,適度調整升學制度,考驗吳思華的智慧,其中關鍵便是縮短升學期程,不要再讓太多國中生「熬」到8月底。

學費議題 吳思華:學生該承擔

即將就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今天說,高教經費應由政府、企業和學生3方共同支持,台灣的資源差國外2、30倍,「學生也要有一點基本承擔」。

吳思華今天接受台北之音「蔻蔻早餐」專訪,主持人周玉蔻問及,接任教育部長後是否能保證大學不漲學費,吳思華做出上述答覆。

吳思華說,高等教育需要政府投資、企業幫忙,學生也要有一點基本承擔。台灣高教資源和國外相比,常常是「幣值」等級的差別,同樣的數字別人拿的是美金,台灣則是新台幣。資源不增加,最後受害的還是學生。

吳思華說,大學如果要調整學費,一定要符合2個條件,包括支出透明、可受檢驗;以及調整前在校內獲得一定共識,走完一定的程序。

外界擔心學費漲太高加劇學生負擔,吳思華說,其實現在調整機制,都是以前一年度的物價成長率等換算,每年能漲的幅度也不高。

論文掛名 吳思華:學術自律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因論文掛名問題下台,引起檢討聲浪。即將接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說,各學術領域狀況不同,掛名方式應走向「自律」,由各學術社群討論出規範。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被學者陳震遠涉嫌偽造同儕審查案波及,於7月14日辭職,即將接任教育部長職務的政大校長吳思華,過往學術表現也被各界以放大鏡檢驗。

吳思華今天接受台北之音「蔻蔻早餐」專訪,被主持人周玉蔻問及,是否能確定自己的研究都沒問題,並能掛保證?吳思華說,「有做過非常嚴謹的檢視」。

吳思華表示,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只有在寫博士論文階段,才會與指導教授共同掛名,「這是慣例」,他指導過博士生,所以也有掛名。

會後吳思華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他進一步指出,各研究學門的狀況不同,自然科學有實驗室,很多人在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學者後,仍會回到原本學校做實驗,跟原本的指導教師合作,共同參與研究論文,和社會科學不太一樣。

吳思華表示,目前科技部正對陳震遠案引發的爭議,作通盤檢討,教育部則主要關心各學校,是否不要太強調「論文計點」的制度。

究竟各學門論文該怎麼掛?吳思華認為應由各學術社群「自律」,領域內學者一同討論出合適的方法,「主管機關不要有太多行政決定比較好。」

【中央社】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