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邊會習邊和馬交鋒?
主席難為(二)

2015-05-11 2174

儘管一面倒地不看好,朱立倫還是登陸了。連深藍的洪秀柱都希望他不要去參加國共論壇,更不要有什麼朱習會,

儘管一面倒地不看好,朱立倫還是登陸了。

連深藍的洪秀柱都希望他不要去參加國共論壇,更不要有什麼朱習會,一般民眾的反應就更不用說了。

「新台灣國策智庫」4月29日公布民調,有61.2%民眾擔心10年來國共論壇加速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傾中,影響國家安全,不擔心的只有33.0%;59.2%的民眾認為10年來的兩岸經貿發展塑造出兩岸新權貴,而非有利人民;46.8%民眾認為,朱習會對國民黨選情不利,認為有利的只有29.3%。

社會多數人的觀感是這樣,朱立倫為什麼卻偏向虎山行?

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朱體認到國民黨低迷情勢的翻轉必須相當時間,現在處於守勢顧本的階段,國共論壇、朱習會是國民黨非顧不可的本,這兩件事雖得不到社會多數肯定,但本如不顧國民黨將有崩盤危機。

台灣的兩岸政策必然是「維護台灣主權/兩岸和平,交流順暢/分配公平」兩組4項價值間的權衡(《林濁水:從四象限盤點藍綠對中戰略》)。

國共論壇、朱習會雖然會在維護台灣主權上難以向台灣社會上交代,但是卻足以鞏固國民黨在兩岸和平上的優勢,可以讓外界認識到,只有國民黨朱立倫才能搞好兩岸關係。這樣權衡下來國民黨略有所損,卻是現階段無法逃避的選擇,如不選擇,國民黨將一無所有。無論如何,現在國民黨已經在谷底了,國民黨在不奢求有功的考量下,朱中國行縱使有害,不但傷不了基本盤,反而是固盤,民調中不認為國共論壇影響國家安全的有33.0%,正好大約就是扣掉綠、中立人士外的藍基本盤。

既然國民黨不得不如此,所以當朱立倫對要不要做這兩件事似乎還有猶豫時,馬總統理所當然地鼓勵他說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延續黨的兩岸政策路線兩樣都很重要,朱在鼓勵下決定親自訪中,並且強調他中國行將鞏固、深化、豐富九二共識;但是怪的是,當立法委員質詢這兩件事時,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強調,如果雙方只是交換意見,他沒有意見,但是陸委會沒有授權,他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力代表我們去談如亞投行等政策,這些話結結實實地給朱下不了台為之難堪。普遍認為這是馬團陸在告訴朱,兩岸政策誰才是老大。

接下來是朱趕快回應他要到中國是向總統報告,且受到鼓勵的,然後是,在朱出發前夕馬總統巡視陸委會,訓示九二共識重點是一中各表,於是媒體進一步起哄馬在擺下指導棋姿態,甚至給朱穿小靴。

由於朱接下馬被逼辭去的黨主席位置後,兩人互擺身段,頗有火花,在政策上更幾度駁火,於是媒體這樣?述朱的中國行過程中的馬朱互動也算是有脈絡可尋,不過這樣的?述架構應該是錯的。

在處理朱中國行的過程中馬朱雙方表面上看來的確有大有矛盾,但是卻不宜從主流輿論描繪的是兩人舊恨的續集去看。朱這次訪中,事實上馬朱有共同的利害關係,所以真正矛盾不是存在兩人之間,而是內在於因為2005年連胡會國共同意九二共識,而由國民黨確定下來的聯共以反綠的黨爭大戰略之中,這矛盾的本質是黨與國的利益矛盾。

面對外力,國內在競爭中的政黨採取一致的bipartisan 策略對國家最有利,如果採取聯外以制內則產生了黨與國家間嚴重的利益矛盾,現在國民黨戰略的黨國利益矛盾就發生在這堙C

2012年大選馬團隊和中共合力丟出國共聯手的九二共識武器,就是這一個黨爭戰略虎虎生風的展現,國民黨因親中聯中而獲利;但是這戰略造成的黨與國家矛盾累積下來也轉化成民眾對國民黨強烈的反彈,2014年從服貿爭議∼太陽花運動∼九合一選舉兩大親中家族大敗,國民黨潰不成軍,就全是反彈力道大爆發造成的。

兩岸和平和順利交流是馬政府百無是處中僅剩的兩樣和人競爭本錢,馬朱兩人沒有不共同照顧好這本錢,反而還要在這議題上留互別苗頭的餘地,因此馬鼓勵朱中國行是鼓勵真的,馬視察陸委會時說的,朱立席鞏固、深化、豐富九二共識他都百分之百支持也是支持真的;但是在國民黨因為兩岸和平而獲利的同時,也不能置黨利和國家利益的矛盾於完全不顧的地步,坐實了民進黨批評的,兩岸政策都是國共談好了再交給政府去辦,亂了黨國分際的指控,於是只好由陸委會在立法院中表示朱未得到政府授權,沒有資格和中共形成要政府承認的政策共識—「國」顧不得不給「黨」難看了。

從這角度看起來,馬總統在陸委會重複為九二共識定調是一中各表不但不是給朱穿小靴,相反的是為朱壯聲色,並替朱擋住北京和綠營的子彈。在朱習即將會面「深化九二共識」前夕,民進黨固然不可能不批評,北京也為將來臨的國共會在喊價碼,中共把九二共識定調是反對台獨,同時放話,胡連公報五項願景中「終止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還沒有實踐,中共這些放話馬朱都怕怕,於是馬以北京一點也不中意的一中各表定調喚話回應。

於是雙方都要深化九二共識,但深化的方向大有落差,雙方在朱登陸前各自放話開價。

中共雖然很想在朱登陸時拉國民黨一把來擋一擋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攻勢,但是目前看來,國共雙方在既有的定調落差中喬出共識,雙方讓步空間都很小。例如,會不會在一中各表上北京稍稍鬆綁?固然不容易,實際上如果真的有,難道就會讓國民黨政府扛著中華民國的招牌到世界各地去表,去掛牌並提升有意義的涉外關係?或是只是讓國民黨遵從北京內外有別的原則只拿回台灣關起門來表來吹噓?

無論如何,朱的中國行目標如果是鎖定在固本而不奢求什麼大突破,我們也就平常心以待就好,社會也不必在請假等枝節上大作文章。

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馬朱矛盾並不是兩人的個人矛盾,而是內在於國民黨兩岸戰略中的黨國矛盾。實際上,朱一旦當了主席後,馬朱的諸多過招也一樣必須從國家與黨結構性的矛盾上面進一步去爬梳,才能找到根本的關鍵。於是,我們發現,國民黨過去建立的黨國一體關係,在兩岸長期分立的制約和台灣民主化的衝擊之後處處出現了黨與國家的裂痕和矛盾。這矛盾對外展現在國民黨的兩岸戰略上;在內展現在主席與總統的關係上,然而這兩樣都還只是總體矛盾的局部性的展現而已。在進一步討論這矛盾前,現在先做簡單的結論:

民進黨和國民不只不是內造政黨,原來甚至連外造政黨都不是,兩黨一個是革命政黨,一個是準革命政黨,這兩個政黨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到現在都還?有辦法完全擺脫他們革命時期建立的一些習性,以致於在民主化過程中必須進行憲改時,這習性妨礙了理性選擇完整民主體制配套的可能,造成了國家體制的破碎零亂,更使黨無法轉型使黨的運作配套進合理的國家體制之中,而本身反而成為憲政的一個亂源。以致於甚至出現 3月2日下午國民黨智庫召開會議討論黨和政關係的「國家大事」,現場總統和國會議長並坐朱主席的左和右。會中朱立倫充分掌握了「誰當家」的主場氣勢,然後立委在主席面前對總統毫不留情輪番砲轟,卻只能陪笑臉,這種真是因不成國,黨不成黨的怪事(《自由時報—林濁水:黨主席是總統和議長的老大—病入膏肓的憲政體制》)。

從這裡,我們深切地了解為什麼憲改中,憲政體制必須和政黨體制配套改造的關鍵,同時還明白,現在一部份學者強調黨改造必須優先於憲政改造的說法實在太欠缺對這些「本土傳統」結構性的理解,從而也覺悟到,無論如何,不進行可以和民主政黨配套的憲政改造,政黨的改造將失去合理運作的銜接機制,黨的改造必成為畫餅,憲政危機也將無解。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