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其實你們想的應該不只50萬

2015-07-03 1161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怎麼樣賺到錢?」這是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怎麼樣賺到錢?」

這是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Tina Seelig在她的著作「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提到的一個教學案例。書中提到,學生被分為14組,每一組要利用5美金的種子基金去創造最大的投資報酬率,學生要在有限的資源及時間內,去完成這個計畫。學生想出來的計劃百百種,有在餐廳幫人排隊再轉賣位子給人、用5美金去買傘準備下雨時去舊金山市區賣傘的,最後的冠軍,他們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產不是那種子的5美金,也不是期限內的兩小時,而是最後在課堂上發表結果的時段,他們把這個時段賣給了想要招募史丹佛學生的人力仲介公司,為他們做了支三分鐘的廣告,得到了最大的財務收益。

募50萬去爬山的idea,我想出發點也是在藉由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去發揮創意。雖然一個是教創業、一個是教領導,但是本質上Tina Seelig跟朱教授的出發點,都是去激發學生的創意、體驗社會,但Tina Seelig後來又出了一個題目,這一次她給了學生一個裝了10個迴紋針的信封,她鼓勵學生去用這10個迴紋針去發揮最大「價值」,至於衡量價值的標準,則是由學生自己決定,這麼做,是因為她不想讓學生把成功的價值都簡化為財務報酬來做衡量。

回去看看媒體的報導:「指導教授朱士維說,學生應該接觸真實的社會,不能關起門來想事情,所以課程大綱中設計對外募款,希望他們不要跟家裡拿錢、跟社會正面接觸,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讓他們體驗失敗。」

朱教授的題目,是學生們必須在不跟家裡拿錢、打工的前提下,想出辦法讓企業或一般民眾願意拿錢出來贊助他們去完成爬山這件事。爬山沒錯、募款也沒錯,但學生的企劃案說服力不夠,只能夠用我們會是未來的領導人,值得企業去投資這樣薄弱的賣點來去創造所謂的價值,遊戲規則說不能打工,但是台大生依然可以提供其他知識上或勞力上的服務,不跟家裡拿錢,不代表就是教你直接跟社會伸手要錢。

媒體刻意把吳興國小出國比賽沒經費的新聞放在一起對比,很明顯就是要帶風向。媒體如果真是道德家,就應該把吳興國小的案例放頭條,然後再順便列列其他需要幫忙的弱勢團體,現在這種做新聞的方式,其實也只是消費吳興國小,借他們去打台大罷了。募款兩字,容易讓人聯想到弱勢、慈善,也許,台大生一開始就不應該訂出50萬這個數字,25個台大學生的創意,我想可以創造出遠超過這個數字的價值,朱教授的題目,或許可以改為,在不跟家裡拿錢的前提下,如何去完成全班登山的目標會更適當。募資金額的多寡、爬山活動是不是可以鍛鍊領導人,本來就不該是討論的重心,設定目標、在有限資源下激發學生的創意,我想才是這門課的重點。

看到學生所謂自信,「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未來將扮演臺灣社會中影響力重大的角色,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希望貴公司能投資我們,如同培養一顆具有潛力的種子,做為對臺灣社會和教育的關懷與回饋。」內容的直白,倒令人覺得有趣。我想,再過幾年,這些台大生,出了社會,成了現在那些批評他們的社會人士,一定不會這麼直接的寫出這樣的句子,他們一定可以加上更多的「行銷技巧」、「悟」到更多得到50萬的辦法。

比如說,以公益為名,弄個「為癌症病童而爬」的登山活動,甚麼裝備、開銷的細項也不用列的那麼清楚,只要說最後扣掉必要支出,其他所得全部會捐給某某癌症基金會即可。又或者,可以請事業有成的台大學長姐們共襄盛舉,辦個領袖體驗營,請他們來分享領導者的經驗,理所當然的,贊助也是跑不掉的,錢拿到了、還可以順便跟學長拉拉關係,一石二鳥。

再不然,就把它包裝成文創吧。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