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的命運決定於北京毛澤東紀念堂

2017-03-02 15328

中正紀念堂在小小的台北市占地25萬平方公尺,是毛澤東紀念堂的五倍大,假如威權中國的毛澤東紀念堂都要移出天安門,民主台灣的中正紀念堂自然也該拆除,想拜老蔣的人自己到慈湖去即可,往後的二二八也不用再爭論中正紀念堂到底該紀念什麼東西。蔣介石生前被毛澤東打敗,死後陵寢的命運也要被毛澤東決定,可算有趣。

梁文傑/評論

最近中共中央發布一則天安門毛澤東紀念堂從3月1日起封館半年做整修的新聞,引起了一些揣測,習近平是不是想藉整修之名,乾脆把毛澤東紀念堂移到韶山?

這事源起於2016年8月,香港《爭鳴》雜誌一則內幕報導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在6月分開會時,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發起連署議案將毛澤東紀念堂遷移至韶山。據稱議案在中共政治局討論表決時,25名投票的政治局委員中,有23票贊成,僅有2票棄權,無一反對,習近平更在表決後發表講話,引述鄧小平等人講話指,興建紀念堂是一個錯誤決定。習近平還說,如果本屆餘下時間不能順利解決,下屆任期內也一定要解決、處理好。

這篇報導的真實性令人存疑,但毛澤東紀念堂長期以來令中國領導人感到尷尬倒是真的。毛澤東紀念堂是毛澤東點名「你辦事,我放心」的華國鋒蓋的。但除了華國鋒之外,自鄧小平以下的中共歷屆領導人從來沒有以領導人的身分隆重地參拜過。鄧小平本人只有在1977年落成時去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1981年,鄧小平接受義大利記者法拉奇(Oriana Fallaci)訪問時,堅持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要永遠掛下去,但針對毛澤東紀念堂,他則說建紀念堂保留遺體「是違反毛主席自己的意願的」,因為毛澤東自己主張身後要火化,不保留遺體,而且不建墳墓。但是否要拆掉?鄧小平則抱一種實用主義的心態說,「已經有了的把它改變,就不見得妥當。建是不妥當的,如果改變,人們就要議論紛紛」。

從鄧小平之後,中共歷屆領導人對毛澤東紀念堂都是這種「建不妥,拆也不妥」的態度。留著不動,以免挖倒了共產黨的神主牌,但對這塊神主牌敬而遠之,不去參拜。隨著中共政權因為經濟發展而不再需要依附毛澤東的權威,海內外對拆掉毛澤東紀念堂的呼聲也越來越大,中共黨內傾向拆掉的人也越來越多。胡錦濤在2003年剛掌權時,千里迢迢跑到湖南韶山的「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館」,並表示「這個紀念館應該成為反映毛主席生平業績最有權威的紀念館」,這句話當時就引起他是否想把天安門的毛堂移到韶山的揣測,但胡錦濤終究沒敢動手。

王岐山未必真有發起連署將毛澤東紀念堂遷至韶山,習近平也未必真敢這麼做,但如果他真的在第二屆任期做了,那可就為台北的中正紀念堂敲了喪鐘。中正紀念堂與毛澤東紀念堂都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遺緒,也就是帝皇死後一定要大修陵寢。中國的封建王朝結束後,國民黨還是在1929年幫一生反封建的孫中山在南京蓋了中山陵。國共兩黨同源,對最高領袖的身後處理方式也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只在於中共還師承蘇聯保存列寧遺體和越南保留胡志明遺體的先例。中正紀念堂在小小的台北市占地25萬平方公尺,是毛澤東紀念堂的五倍大,假如威權中國的毛澤東紀念堂都要移出天安門,民主台灣的中正紀念堂自然也該拆除,想拜老蔣的人自己到慈湖去即可,往後的二二八也不用再爭論中正紀念堂到底該紀念什麼東西。

蔣介石生前被毛澤東打敗,死後陵寢的命運也要被毛澤東決定,可算有趣。

不過,帝王陵寢這種東西在民主化時代看來刺眼,其實用價值卻不是沒有。陸客來台大致有兩套必去行程。一套是「教科書行程」,也就是中國小學生在教科書上必讀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景點;一套則是「國民黨行程」,這包括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忠烈祠、慈湖蔣陵等等。這些地方台灣人沒興趣,自小讀國共鬥爭史看電視上演蔣介石的大陸人可是好奇得很。這就像許多台灣人初到北京,也一定會好奇的想去看看毛澤東的屍體。不過北京古蹟太多,不需要毛澤東紀念堂這個「觀光資源」,台北能拿出來的古蹟太少,中正紀念堂倒是為台北帶來不少觀光財。獨裁者蔣介石死後有這種功能,倒也不是壞事。

【圖片為資料照】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